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中國百貨業面臨挑戰


近日,蘇寧易購(002024.SH)宣佈出資48億元人民幣收購家樂福中國的80%股份,並取代家樂福成為家樂福中國的控股股東。家樂福中國近年的業務表現不濟,去年更錄得5.78億元人民幣的虧損。有意見認為中國百貨業正面臨網購和電商的挑戰,而後者的迅速發展更令百貨業的發展前景難言樂觀。

事實上,網購和電商的出現使消費者能夠在網絡上選擇貨品和付款,而且貨品還能在短時間內送到消費者手上。這種新消費模式既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又減低了商家租用實體店面的租金,因而日益普及。不少傳統的百貨公司的收入亦因此減少,不少百貨公司亦錄得虧損,乃至要持續關閉分店,甚或結束營業。單是2018年,美國的梅西百貨(Macy’s),英國的瑪莎百貨(Marks & Spencer)以及日本的大丸百貨和高島屋百貨就因為業績表現欠佳,而宣佈退出中國市場。

面對網購和電商的挑戰,一些百貨公司嘗試透過各種創新手段讓業務表現翻身。當中最常見的就是引入人工智能、物聯網、5G技術等科技元素以提升顧客的購物體驗。根據在20193月發表的《中國百貨零售業務發展報告》顯示目前有超過87%的中國百貨公司已在門店設置Wifi;另外有46%亦已設有自助收費系統。例如新世界百貨(00825)就透過與阿里巴巴旗下口碑平台合作引進支付寶的刷臉支付技術等自助收銀系統,從而將旗下位於上海淮海路的巴黎春天百貨店打造成「智慧門店」。

此外,為了增強百貨店對新生代顧客的吸引力,一些百貨公司亦涉足百貨以外的零售業務,務求使自身的業務更多元化之餘,能夠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比如百盛集團(03368)在經營傳統百貨的同時亦以百盛優客城市廣場的品牌分別在上海和南昌經營主打韓國品牌及國際大牌折扣店。從百盛集團的業務能夠在2017年扭虧為盈,經營溢利亦能在2018年繼續成長可見,讓業務多元化的轉型策略對改善百貨公司的業務有一定幫助。

隨著網購和電商的高速發展,中國的百貨公司需要不斷創新和轉型才能有辦法免於淘汰。不過從2018年百貨店銷售總額增長了4.2%,以及利潤總額增長了6.4%來看,中國的百貨業似乎已經逐漸摸索出一條能持續成長的道路,相信行業的發展前景不至於太差。有興趣的投資者可以留意一些表現較佳的龍頭百貨公司。

2019年6月17日 星期一

傳統紙媒靠付費訂閱翻身?


近日,壹傳媒(0282)宣布《蘋果動新聞》自本月中開始將收取3元手續費, 並於今年9月起正式進入訂閱收費模式。不過近年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讀者只要在手機或電腦上搜尋,便有大量免費即時資訊可供閱讀,因此不少人對付費訂閱的成效抱有疑問。

近年來隨著線上新聞的普及和免費報紙的盛行,傳統收費紙媒無論是在發行收入方面還是廣告收入方面都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由於印刷需時,加上報紙紙張和發行的成本不低,傳統紙媒在新聞發佈的速度上以及降低成本方面均無法與能夠不斷即時更新的在線媒體相比。在免費新聞氾濫的今天,傳統紙媒的生存空間日漸收縮,那麼採取被視為逆流而動的付費訂閱模式又是否能夠讓傳統紙媒起死回生呢?

簡單而言,付費訂閱模式就是讓讀者定期付費以閱讀新聞。如果要吸引讀者,並讓讀者願意付費閱讀的話,文章的質素和深度必須有別於其他免費媒體。例如紐約時報就選擇投放更多注意力在一小群的深度參與讀者,更為此設立「顧客收入團隊」負責所有讀者事宜,包括用大數據分析訂戶的閱讀喜好,再向他們推薦可能感興趣的報道。事實上,紐約時報自2011年開始實行付費訂閱,於2014年訂閱收入便已超越廣告收入,到2018年訂閱收入更佔其總收入近三分之二,可見付費訂閱制對提升收入的作用。另外,華爾街日報更透過追踪網頁訪客的造訪頻率、點閱報導類型等變項,籍此分析訪客未來可能成為付費訂戶的機率以及檢視可能影響人們會否加入付費訂閱的因素,從而擴大讀者人數,及保持現有訂戶的忠誠度。紐約時報及華爾街日報對內容製作的注重為他們分別贏得430萬和171萬名訂閱用戶。

平情而論,《蘋果》大部分的文章內容欠缺深度,但由於其政治立場鮮明,加上其文章廣泛使用本地口語和方言字令其較易獲得本地讀者的共鳴,因而多年來累積了不少讀者。從《蘋果》今年3月在香港試行訂閱制,並於短短數月内累積了300萬名訂閱會員的成績來看;將來全面實施付費訂閱或有助壹傳媒改善其業務表現。加上消息傳出後,壹傳媒的股價隨即上升,可見市場對此策略的初步反應亦算正面。如果《蘋果》的付費訂閱模式能提升其收入和盈利,相信會有更多本地的傳統紙媒會加入付費訂閱的行列,長遠而言或會改變本地媒體的生態以及發展前景。

2019年4月5日 星期五

淺談國泰收購香港快運

近日國泰航空(00293)公佈以49.3億港元收購香港快運(HK Express)的事項。消息傳出後引起輿論的關注。觀乎近期有不少關於航空公司的負面新聞(例如港航管理層離職潮),坊間也對是次收購能否起到協同效應抱有疑問。那事實究竟如何呢?

其實,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就曾指出全球旅客人數未來20年內將會翻倍,當中以亞太地區成長最快。這是因為隨著人均收入的上升,有更多人願意出外旅遊,帶動航班需求的增加。因此從航空業的發展趨勢來看,國泰的生意理應是長做長有。

然而,隨著航空公司數目增加,不少航空公司為了擴大市場份額,動輒以減價作招徠,使利潤收窄,同時加劇競爭。另外,國泰這般的傳統航空公司亦要面對來自廉航的挑戰,因廉航所提供的服務以及經營的航線數目較少,營運成本相對較低,在定價和吸引顧客方面亦更具優勢。例如,香港快運就曾於201812月推出低至88元的優惠機票來吸引顧客。

除此之外,香港的航空公司更要面對來自中國同業的競爭。特別是中國的航空公司近年致力增加國際航線(比如南方航空最近就新增了一條由廣州往維也納的航線),使香港作為中轉站的角色弱化,連帶使國泰這類以香港為基地的航空公司做少了生意。

面對以上的挑戰,加上燃油對沖失利的影響,使國泰近年的業績受到嚴重衝擊直到去年才轉虧為盈。不過,若國泰能夠收購香港快運,雖不能完全避免或解決上述的問題;但卻能協助國泰進入廉航市場。此舉有利國泰擴大市佔率,並可籍機調整航線,透過減低重疊的航班,節省開支之餘亦可望增加航班收入;從而提升競爭力。


從消息獲確認後國泰的股價即時上升來看,可見市場對此次收購的反應也算正面。故此,若國泰此番收購成功,對其業務相信是利大於弊。大家亦不妨留心是次收購的進展,倘若國泰成功收購香港快運全部股權,或能改善其長遠發展前景,以及提升投資價值。